【創業現場】 當我們逐漸走向「樣板文化」
如果把「文化創意產業」拆成文化、創意與產業三段,臺灣少了什麼?
「大家有沒有聽過,『文創』又被解釋成『文化創傷』,例如把一個便當用客家花布包起來,就可以賣 250 元。如何不過度販售文化,是一門學問。」好心地文創創辦人黃奕杰,從研所下鄉實作時,開始思考如何串聯「文化」與「產業鏈」。
舞智企畫創辦人吳啟豪則提到,臺灣正走向「樣板文化」,只留下看得見的建築,無形的價值卻逐漸流失。
「最真實的素材應該是實際深入在地,而不是讓文化屈就於觀光。我們很不願意面對的一點是,其實大部分臺灣人對文化是無感的。」